軍民合力助推城市治理
部隊官兵慰問老人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核心引領區,黃浦是上海的心臟、窗口和名片。它既是上海的經濟引擎,也是上海的文化根脈所在。這里有歷盡滄桑的外灘建筑群,也有充滿古韻的江南豫園;有霓虹閃爍的南京路步行街,也有奔流不息的黃浦江。
近日,黃浦區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十連冠”,記者走進黃浦區,探尋這座城背后的軍民共建密碼。
把雙擁要素嵌入城市肌理
在土地資源堪比黃金的上海核心城區,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提升雙擁服務質效,是黃浦區一直思考的課題。
3月19日下午,夕陽的余暉映紅了天邊的云彩,透過郁郁蔥蔥的玉蘭樹,在城市的街道上投下斑駁的樹影。
走進武警上海總隊某支隊營區,官兵“加油”的呼喊聲此起彼伏。此時,正是官兵每天集中開展體能訓練的時間,他們圍著營區主樓進行跑步訓練,在寬敞的訓練場上精武強能……
場地不足曾是制約官兵訓練的重要原因。以前,該部隊沒有獨立營房,訓練只能在樓道或宿舍走廊里進行。
2023年6月,黃浦區各有關單位、部門通力合作,克服困難,在黃浦區核心位置為部隊建設新機關大樓,為官兵修建獨立營院,解決了他們近20年駐扎在商業樓層的“空中營房”問題。
入駐當天,部隊官兵激動地說:“幾代官兵擁有獨立營院的夢,圓了!”
黃浦區政府通過置換市中心黃金地段5000余平方米的土地,無償劃撥地上建筑,投入專項資金用于工程配套項目建設,打造現代化軍營,將城市更新與國防建設完美結合。這種突破常規的土地資源配置,折射出黃浦區“再難不能難部隊”的堅定決心。
空間利用的創新遠不止于此。
瑞金二路148號,梧桐掩映下的老洋房,見證了“電臺三烈士”之一秦鴻鈞烈士的英勇戰斗。
如今,在這棟法式建筑里,秦鴻鈞烈士秘密電臺舊址與黃浦區第二牙病防治所和諧共存。
重慶南路275號,上海巴士第四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門口,一塊鐫刻有“法電六烈士紀念堂”字樣的紅色導覽牌靜穆地豎立在這里,將原本藏身在商業裙樓里那段關于工人運動的故事向世人訴說……
“這里原來是1906年法國資本家開辦的法商電車電燈公司。在法商資本家的大肆壓迫下,1926年‘法電’正式成立黨支部,開始了頑強英勇的斗爭。為了紀念在革命斗爭中犧牲的法電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巴士四公司原址上建立了法電六烈士紀念堂。”黃浦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擁軍優撫科工作人員楊湘渝說。
黃浦區20.52平方公里轄域內,有143處紅色資源,數量和規模均居全市第一。為充分發揮黃浦區紅色資源優勢,在保持建筑歷史風貌的同時,讓紅色遺址持續服務軍民,黃浦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創新思維破解難題,在有限的資源空間里提升雙擁服務質效。這種將雙擁要素深度嵌入城市肌理的創新實踐,為新時代超大城市核心區做好雙擁工作提供了鮮活樣本。
把精致服務送到軍民身邊
提起上海,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無論是黃浦江畔繁華的樓宇,還是梧桐路上的老洋房韻味,都繞不開一個詞——摩登。“精致有腔調”“時髦洋氣”“國際范兒”這些詞仿佛早就刻進了上海的骨子里。
在黃浦區采訪期間,記者總能聽到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講述黃浦的“精致”——精致地為軍服務。
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雙擁學堂”走入女性官兵占比較高的上海長征醫院,帶來了一場“奇趣六一,童夢飛揚”親子DIY活動。
打漿、抄紙、壓水……在老師和家長的輔助下,小朋友們有條不紊地再現古法造紙術。當網框上鋪滿薄薄的一層紙漿時,小朋友們將花瓣、綠葉、星星等裝飾擺放在紙上。“看,星星跑到我的紙里去了。”一個個奇思妙想讓紙張展現出新的風采,也映射了孩子們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雙擁學堂’是黃浦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擁軍優屬實事項目,是著眼于部隊官兵和其他優撫對象的個性化文化需求、精準對接開展擁軍優屬活動的民心項目,也是強化基層退役軍人服務站、做實做精雙擁工作的有效措施。”黃浦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秦亞東說。
2022年9月,黃浦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整合優質資源,創新設立“雙擁學堂”擁軍優屬實事項目,包括手工、藝術、朗誦、國畫、舞蹈、知識講座等100門課程,通過“點單式”服務,送課程進軍營、進街道、進社區,寓教于樂,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送到服務對象身邊。
為提升雙擁服務質效,“雙擁學堂”開設之初就堅持問需于軍、問需于民,通過集中座談、走訪調研和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部隊官兵和優撫對象的個性化需求,廣泛采納他們的意見,結合不同服務對象、不同需求的特點來設置課程。設立以來,“雙擁學堂”累計開展活動250余場次,服務現役軍人、退役軍人及“三屬”5200余人次。
“這種由服務對象根據日常需求點單,黃浦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接單,再個性化定制課程的精細服務理念,源自黃浦區特有的城市基因。”黃浦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斯成校說,“將海派文化的精致基因注入為軍服務,密切了軍地情誼,濃厚了魚水深情。”
把雙擁力量轉化為治理力量
漫步在人潮涌動的南京路步行街,歷史與現實在此交匯。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南京路上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上海警備區某團八連官兵露宿于南京路步行街,深受當地群眾真情擁戴。軍民團結的種子扎根于此,黃浦區的雙擁工作從那時起傳承至今。
1963年4月,國防部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某團八連“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好八連”精神在此孕育形成,其內涵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充實、豐富。
在上海市民的印象里,“好八連”始終是霓虹燈下的哨兵,是在南京路上給大家義務理發和修修補補的人民子弟兵。
2017年4月,“好八連”從南京路移防,但他們依然每月都到南京路步行街為市民義務服務。“好八連”第二十七任指導員薄佳旺用一種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這是我們的根啊!”
與南京路步行街毗鄰的貴州路131弄,是黃浦區有名的云中小區擁軍弄。自1983年起,“好八連”與云中居委會開展結對幫扶,至今已有42年。
3月5日,在熱鬧的云中居民區,云中小區擁軍弄弄堂口呈現出一片溫馨的景象。“好八連”在云中居民區開展為民服務活動,踐行雷鋒精神。活動現場,志愿者和居委會干部熱情滿滿,分工明確。一把把剪刀在戰士們手中飛舞,為居民剪出清爽的發型。戰士們還為居民測量血糖、血壓,一邊操作一邊耐心地解答居民關于健康方面的問題。弄堂里的居民有序排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在弄堂口,戰士們沖著一名和藹可親的老人喊“朱媽媽”。
“朱媽媽”本名朱蕙娟,是云中居民區原黨總支書記。朱蕙娟2015年退休后,被“好八連”聘為名譽指導員,官兵親切地稱她為“朱媽媽”。“學習雷鋒,學習八連”被寫進上海市民公約,歌頌“好八連”事跡的課文也被收入上海小學生德育教材。朱蕙娟是見證者、參與者,也是推動者。
“雙擁力量如今正轉化為城市治理力量,支撐著上海的繁榮穩定,就像76年前,子弟兵寧愿露宿街頭,也絕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朱蕙娟說。
“好八連”與云中居委會的共建模式,展現了新時代雙擁工作的深度發展——子弟兵不僅參與社區治理,更通過國防教育宣講、應急技能培訓等項目,將軍營文化轉化為社區治理資源。這種互動造就了軍民共建、資源共享的城市治理樣本。
中國退役軍人·全媒體記者 胡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