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下的時代回響
外灘夜景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槍聲停息后的第一個清晨,春雨浸潤著上海里弄,市民推開家門,驚奇地發現馬路兩側潮濕的街道滿是和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他們寧愿睡馬路,也堅決不入民宅,婉拒老百姓的饋贈、嚴整的軍容和鐵一樣的軍紀是解放軍送給上海市民的“禮物”,讓上海市民心心念念。那一天,“秋毫無犯”的誓言化作城市最溫熱的記憶。
采訪期間,我們漫步在黃浦區的弄堂街角,聊起那段令人慨嘆的歷史,有人像在自言自語又像在感慨:或許腳下的這塊石板,當年就曾有入城的解放軍戰士躺過。眾人的腳步不自覺地放輕,仿佛怕驚擾了當年的夢境。
當年的那個早晨,尚是孩童的聞鶴皋還在夢鄉,他自然不知道這個歷史細節的分量。但幾十年后,他卻以另一種方式走近這支軍隊。2025年3月20日清晨6點,黃浦江在汽笛聲中逐漸蘇醒。85歲的聞鶴皋老人在早春的料峭里坐上公交,一個小時后,他跨越半個城區來到南京路步行街,只為赴一場“約定”。
“我沒有什么需要,就是來看看這些孩子!”聞老口中的“孩子”,便是每月20日在南京路步行街開展志愿服務的官兵。20年前,聞老從報紙上了解到“南京路上好八連”的故事,被官兵為民服務的善舉深深打動。從那時起,他只要在上海,無論有沒有需要,每月20日都會趕一個小時的公交來看看這些軍人的風采。如今的南京路上,“好八連”精神早已“開枝散葉”,“學八連模范中隊”“好軍醫”、女子民兵連等軍地志愿團隊多達70余個,迷彩服與紅馬甲交織成繁華鬧市中的獨特風景。
來這兒的老人遠不止聞老一位,他們有時只是量個血壓,有時就來修雙鞋,有時來配個鑰匙……其實這些事,在小區門口都可以完成,為啥來南京路?“這兒不一樣,來看看這些子弟兵、志愿者,我就開心。”一位老人道出了大伙的心聲。
不遠處的雙擁廣場上,《南京路上好八連》雕像前,一位大姐正在認真閱讀“好八連”的故事,她說自己是一名剛退休的老師,來上海旅游,看到這些介紹深受觸動,“現在的小孩很需要了解這樣的傳統和精神。”下沉廣場墻壁上循環播放著紅色文化和國防教育主題宣傳片,幾個穿著時髦的年輕人嘰嘰喳喳笑著在雕像前自拍留影,一位拄著拐杖的大爺悠閑地散著步……黃浦區在人流量最大的人民廣場地鐵口辟出了這樣一處安靜所在,在霓虹燈下傳播雙擁文化,用黃浦區雙擁部門同志的話說,這便是“螺螄殼里做道場”。
1公里外的中共一大紀念館內,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十中隊戰士張桓峰開始了自己的第三十二次義務講解。1998年以來,中隊官兵一茬接一茬來這里擔任義務講解員,“武警戰士講黨史,能看到他們眼里信仰的光芒。”游客們紛紛點贊。
“宣講黨史的同時,我們也在接受黨史學習教育。”張桓峰的話代表了官兵的心聲。
當年中共一大代表們從石庫門出發時的初心誓言正跨越時空,通過南京路上的凡人善舉賦予新時代以回響。
江風依舊,江水如昨,見證了上海的日益開放與繁華。無數個清晨過去了,許多東西變了,許多東西卻一直沒變……
中國退役軍人·全媒體記者 曹舒昊 胡家升 王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