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背后的溫度
本刊記者?韓筱一
南陽市第二十一學校舉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龐 豪 攝)
教育深耕、安置加速、共建聚力——南陽通過創新實踐,將“完善雙擁工作機制”的頂層設計轉化為有溫度、見實效的基層答卷。
打造“國防教育+全學科”教學模式
“我部正在進行軍事演習,一分隊和二分隊相隔525千米,一分隊的行進速度是90千米每小時,若需在3小時內完成匯合,二分隊以何時速行進才能完成任務?”作為此次“演習”的指揮官,齊芯賢同學正在向隊友發布任務。
這場情景演繹來自南陽市第二十一學校,不過這不是軍事夏令營,而是一堂尋常的四年級數學課。老師帶大家一起模擬這道題的情境,讓解決問題與數學公式結合,幫助大家理清解題思路。
在情境教學中,原本抽象的方程應用題變成了真實的戰場模擬,學生需要將自己代入題目中的角色,以最快速度給出答案,保證“任務”完成。
這次數學測試,前面的題目齊芯賢都做得很好,唯獨在這道題上被卡住。下課后,她趕忙把這道題整理到錯題本上,“想不到,數學公式還能在軍事訓練中起作用。”
2024年起,南陽市第二十一學校開始探索將國防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將軍事演習等元素融入計算題;將紅色題材的語文課文與寫作相結合;在英語句型教學中創設與國防相關的情境對話;在體育課中融入隊列訓練、體能訓練等軍事化元素;每學期最少教兩首紅色曲目……
在南陽市第二十一學校,國防教育不局限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儀式,不局限于每月1次的班會課,而是融入全學科教學,讓國防教育與學習生活深度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國防意識。
在學校的培養下,畢業生白學哲在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高分考入河南省海軍航空實驗班;秦子起憑借不懈努力,被河南省實驗中學空軍青少年實驗班錄取。更有數十名少年相繼沖破招飛重圍,用行動展現對國防事業的熱忱。憑借系統化的國防課程體系與創新育人模式,南陽市第二十一學校于2024年榮膺“南陽市中心城區雙擁學校”稱號。
“我們是在培養關心國防的未來公民。”校長張瑛展示著“國防教育+全學科”教學方案,“當孩子們能用數學知識分析兵力部署、用議論文探討國家與個人的關系時,家國情懷就有了真實的載體。”
新學年即將開啟,“開學第一課”上,五年級學生將展示去年排練的合唱節目《黃河大合唱》。稚嫩的“保衛家鄉,保衛黃河!”將響徹樓宇,校園又將恢復往日的生機。這里沒有真正的戰場,但每個孩子都在知識的陣地上成長為自己的英雄。
專項機制,縮短退役士兵待安置期
趙瀚對著辦公桌拍下一張照片,發到朋友圈,文案寫著“新戰位”,定位是淅川縣衛健委。
看著對面忙碌的同事和自己整潔一新的辦公桌,趙瀚既興奮又忐忑,在部隊干了16年,也不知道能不能適應這份新工作。
桌上的手機開始震動個不停,打開微信一看,全是戰友發來的消息:
“恭喜啊兄弟,好單位!”
“上崗了?這么快,我這還沒消息呢。”
“老哥你這夠快的,好事,到時候請吃飯啊!”
……
確實是快。上周選崗,這周通知上班,轉業安置這件大事就這樣落定,趙瀚還有點發懵。
退役前,趙瀚找戰友了解過,他們說士兵退役后檔案要逐級審核,還要協調崗位和編制,從離隊到上崗一般需要近一年時間。趙瀚2023年12月退役返鄉,2024年7月就上崗報到,確實是同批戰友中安置得最快的。
趙瀚不知道的是,快速安置的背后是一項機制的創新。
2019年,淅川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始探索退役士兵轉業安置新機制,錨定“待安置期長”“待安置期待遇低”等退役士兵關注的痛點,縮短退役士兵待安置期。
“我們向縣委、縣政府爭取到支持,編辦、財政、人社等部門都給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開通‘綠色通道’,很多工作都能做在前面。”淅川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王立勇解釋道,“我們一般會和編辦協調好,根據往年轉業人數提前請各接收單位預留好編制,一般在四五月份,當年需要安置的士兵數量會明確,這時候編制已經基本協調好,審核完退役士兵的檔案就可以組織選崗了。”
新機制帶來的不僅是提前推進工作的權限,更是流程上的簡化。每年7月,當教育、衛健等部門的編制規劃擺上淅川縣政府聯席審議會議的案頭時,退役士兵安置方案也會同步“亮相”。這場打破部門壁壘的“多事聯審”,實現了“一次過審、即時上崗”的加速度,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工作也會簡化很多。
對于待安置的退役士兵而言,時間就意味著真金白銀。現行政策下,他們每月僅能領取不到2000元的基本生活補助,而提前入職帶來的卻是翻倍的收入增長。“這批小伙子提前4個月走上工作崗位,工資收入能增加將近1萬元呢!”王立勇指著工資對照表說。
軍警民共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社區”
2025年農歷正月十五,天下玉源社區洋溢著溫暖的煙火氣。
下午,玉石市場早早收了市,家家戶戶飄來飯菜香,阿卜杜熱合曼·米吉提家灶臺上,一鍋湯圓正“咕嘟咕嘟”冒著熱氣。
作為“中國玉雕第一鎮”,當地蓬勃發展的玉石加工業吸引著大批來自和田等地的維吾爾族同胞。他們帶來溫潤的和田玉,也帶來載歌載舞的熱情活力。
石佛寺公安分局副局長、社區黨支部書記李森照例開始了每天下午的巡查,從社區到商鋪,總能看到這位基層干部的身影。
“阿卜杜熱合曼,不回家干嘛呢?”李森老遠就認出了他。
“和朋友玩,家里的晚飯還沒有做好。”阿卜杜熱合曼說普通話時語速很慢,還有著濃濃的維吾爾語口音。
“還在堅持跑步嗎?下次和武警哥哥踢足球,可別再輸了!”
阿卜杜熱合曼別過臉,倔強地哼了一聲。
2024年夏天,學校舉辦了一場和武警河南總隊南陽支隊機動二中隊的足球友誼賽。最后十分鐘,武警官兵憑借出色的體力連進兩球,反超阿卜杜熱合曼和同學們,贏得了比賽,這讓阿卜杜熱合曼遺憾不已。
“再比一場,我們肯定不會輸!”
“好,今年再比一場,我幫你們聯系!”和部隊打交道,李森很樂意,因為他就是一名老兵,轉業到公安系統前就在新疆地區服役。
在石佛寺鎮,出名的不只有精美實惠的和田玉石,軍警民和諧共建也是一段佳話。
每周一清晨,石佛寺鎮中心小學的操場上都會準時響起整齊的腳步聲。武警河南總隊南陽支隊機動二中隊官兵踢著標準的正步,將五星紅旗高高升起;在“七一”“八一”等重要節點,官兵化身講師,變紅色歷史為鮮活故事;體育課上,“橄欖綠”與“紅領巾”同場競技,歡聲笑語總能穿透校園圍墻。
不僅如此,中隊官兵與公安民警還組成幫扶小隊,帶著就業政策上門,手把手教技術,為困難群眾提供幫助。
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春節等佳節,天下玉源社區便化作熱鬧的民族舞臺,維吾爾族的艾力大叔總會多備幾副碗筷:“娃娃們執勤辛苦,來嘗嘗我做的秘制烤羊腿!”
月色下,當都塔爾琴弦顫動,身著便裝的軍官、民警學起維吾爾族舞蹈,手忙腳亂的舞姿引得大家笑聲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