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
以文化的力量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文化的力量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結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既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走向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豐厚的人文滋養。中國式現代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大敘事之中,在厚植現代化物質基礎的同時,廣泛弘揚革命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奮進新征程,我們要持續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賦予各類產品文化內核、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態,為傳統的消費場景、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文化創意和文化動能,進一步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實現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相融互促、相得益彰。
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文化是凝聚民心、匯聚民力的重要精神紐帶。回望黨的百余年奮斗歷程,將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緊緊凝聚在一起的,不僅是共同走過的艱辛歲月、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更為重要的是始終貫穿其中的共同信仰信念。“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和滋養,信仰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著。”歷史和現實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奮進新征程,我們要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始終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用優秀文化產品振奮人心、鼓舞士氣,有力促進社會主體間的相互溝通和社會凝聚力的廣泛形成,將文化力更好地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組織力。
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從根本上說,文化是由經濟決定的,經濟力量為文化力量提供發揮效能的物質平臺,但經濟發展又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的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文化的軟實力可以轉化為經濟的硬實力。這種轉化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先進文化一旦與生產力中最活躍的人的因素相結合,就會極大地提高勞動力素質,極大地拓展勞動對象的廣度和深度,人類改造自然、取得財富的能力與數量也會隨之成幾何級數增加。無論是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還是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全球性問題,都不應忽視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既不是靠窮兵黷武,也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不僅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而且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深厚文化底蘊和強大內在動力。奮進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以“文化+創意”“文化+科技”“文化+人才”為主要特征的文化產業,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進而將文化的力量有效轉化為發展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