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偉:皖南山中的耕耘
講述人:王建偉?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春節過后,氣溫持續回升,但山區依舊有一絲寒冷。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這個茶樹養護的最佳時期,我開始帶著村民進行茶樹的追肥、修枝等工作。
茶葉產業早已成為霄坑村的致富密碼,但“茶葉產業怎樣發展,如何實現進一步突破”,始終是我思考解決的問題。
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我在參加代表團審議和聆聽人大代表意見時,發現不少人大代表提出“要整合資源、統一品牌、做優產業”。這讓我撥云見日,找到了新思路:整合資源、優化產業發展是提升山區茶葉品牌的新路徑。
兩會結束,回到村里,我立即圍繞打造產業化農業品牌開展工作。首先是改變村民“單打獨斗”的模式,整合發展“霄坑綠茶”這一地域性公共品牌;其次是嚴把質量關,全村茶葉生產標準統一、管理統一、宣傳統一。目前,霄坑村已有茶園5000余畝、茶葉加工廠26家、省級著名商標6個,村年產茶葉14萬斤,年銷售收入5000多萬元。
隨著茶葉產業基本成型,為了盡可能減少市場周期性波動的影響,我們又在原來的基礎上,憑借天然地理優勢,開始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
中共黃西工委暨黃西總隊機關駐地遺址紀念碑坐落在霄坑村龍襲坑。2023年以來,隨著紅色旅游的蓬勃發展,我們村子依托黃西工委遺址,全力建設霄坑黃西工委紀念館。同時結合老山自然保護區宣教館,以紅色生態旅游為中心,圍繞霄坑有機茶文化,對霄坑特色旅游提檔升級。
圖為王建偉在中共黃西工委紀念館為村“兩委”成員開展紅色教育。
通過不懈努力,霄坑村著力探索的“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新模式愈發成熟,茶葉品牌越叫越響,“吃農家菜、品有機茶、游大峽谷”的“一條龍”旅游休閑服務鏈也逐漸完善。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意味著要有更大的責任與擔當。結合切身體會和充分調研,對于最美鄉村建設,我今年的建議:一是繼續加強對農產品品牌的塑造;二是加快鄉村的數字化建設、數字化管理;三是鄉村振興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勢制宜,做到差異化發展。
鄉村振興不能千篇一律,完全復制一個模式,而要分層分類推進。對于“產業優”的鄉村,要繼續大力扶持、發展,更好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對于有產業發展潛力的鄉村,要廣泛挖掘,予以指導和扶持;對于產業資源有限的鄉村,則可以在提升鄉村環境、改善基礎設施等方面發力,帶動鄉村發展,增加村民幸福感。
聚焦霄坑村,我們將乘著紅色旅游的東風,依托紀念館教育基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改造升級,真抓實干、砥礪前行,讓鄉親們的日子過得更好。
(中國退役軍人·全媒體記者 宮宇凡 朱俊杰 整理)